知識 | 中國傳統園林中花窗藝術
花窗,是中國傳統園林中的獨到風景。古韻古香的窗格,沉淀著傳統文化的美,穿越千年而來,依然美好如斯。出名建筑家貝聿銘曾說過,“在西方,窗戶就是窗戶,它放進光線和新鮮的空氣,但對中國人來說,它是一個畫框,永遠在它外頭?!被ù?,便是對這句話的印證。
李漁曾說道,“尺幅窗,無心畫”。當天地被花窗如此美妙地框成一幅畫,與人力所作的“有心畫”相較,只可心會,難與人說。
裝飾性和藝術質感的花窗,是中國園林藝術的一種點綴和景觀,由于這些花窗的緣故,園內的景致成了一幅幅妙曼的圖畫,隨著四季更迭,景致也隨之變化,雖置身于咫尺之地,但仍然阻擋不了賞景觀望的視野?!耙徊揭痪?、步移景異”造就了的中式美學。
中國文化博大精深,一個“窗”字背后就有幾千年的變遷史?!墩f文解字》對“窗”的釋義為:窗,即囪,屋面開洞,出煙透光。自原始居住時代, “窗”開于錐形屋頂供通風采光,至商周時期出現側開于兩坡屋面的“牖”,其后“窗”“牖”二者含義通用。窗牖的基本功能為通風采光及分隔空間,為居住供以便利。在園林中則擁有更為廣博的美學功用:不僅憑借精致的裝飾風格成為重要的視覺要素,且依據自身的開設位置在園林藝術空間中發揮獨特的審美作用,彰顯出深刻的人文內蘊。
東漢時期,隨著佛教的傳入,寺廟建筑逐漸興起,門窗結構顯得活潑起來,園林建筑也開始出現,成排的直欞窗開始形成,窗外往往懸掛竹簾與帷幕。唐代建筑改變了漢魏以來的封閉式里坊制度,成為沿街設店的形式,木石建筑得到發展,花窗應用增多,但仍以直條欞窗為主。五代兩宋時期,房屋空間加大,窗可啟合,欞條窗的組合日趨豐富,特別在南方,輕盈疏透的建筑日益增多,產石地區多用石置花窗,圖案以三角紋、古錢紋、球紋為多。明清時期是我國古建筑史上的一個高峰,也是花窗發展的盛期,由于制磚工業的迅猛發展,磚砌、瓦拼的花窗逐漸取代了石雕花窗。我國現存的大量花窗大都是這個時期留下的。